• 首页
  • 医馆介绍
  • 医馆活动
  • 四居中医中药
  • 患者反馈
  • 联系我们
#
left
right
  • 34
  • 35
  • 36
  • 37
  • 38
  • 39
中医药理论 中医养生 中医文化 中医方药 医学教育 中医治未病 医馆动态 中医药资讯
 
  • 你的位置:首页 -> 医馆活动 -> 中医养生
  • 中医养生
  •                姜枣茶

        夏天到了,很多人都知道喝绿豆汤了,其实,从现在到7月17日的这段时间是喝姜枣茶的最好时机,中国有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的传统,经过一个冬天、一个春天,体内积聚的病气会比较多。夏天炎热,人体腠理是开放的,体内阳气空虚。加上今年阴雨连绵,此时喝一杯姜枣茶,既能补体内阳气之虚以温中又能助阳气发散以排寒。恰好符合《黄帝内经》“春夏养阳”的宗旨,这道茶从立夏开始一直喝到三伏的头一天,基本上就能把体内的病气驱光了,这样整个夏天就会好过很多,而且,天热以后脾胃比较虚寒,提前用姜枣补补脾胃,夏天会过得舒服一些。常喝此茶饮,具有温中散寒、止呕、回阳通脉、补血正气、燥湿消炎的功效。并且,还可以促使血管扩张,全身有温热感,具有强心作用。姜枣茶应该是很适合今夏的一款养生饮品。

        一、大枣和生姜的作用
        1、大枣:具有补中益气,养血安神的作用。主要用于中气不足、脾胃虚弱、体倦乏力、食少便溏、血虚萎黄、妇女脏躁等证的治疗。不过,因大枣含糖量高,糖尿病人应少吃。
        2、生姜:它能使血管扩张,血液循环加快,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。这样不但能把多余的热带走,同时还把体内的病菌、寒气一同带出。由此增强免疫力。生姜在中医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,有“没有生姜就不称其为中药”之说,事实上,200种医用中药中,75%都使用生姜。
     
     
        二、姜枣茶制作方法
         姜枣茶的做法很简单:把生姜、红枣、枸杞一起煮成茶喝即可
    姜枣茶
        首先,选好红枣20颗、枸杞一把、花椒一小把、生姜多片(生姜不宜去皮,姜的分量不要少,煮出来的水喝起来要有点辣的味道)另外红枣去核。然后,加适量水,煮成淡红色即可。煮成花椒姜枣茶,祛寒湿的效果更强。煮完后的姜枣茶,冷却后,装入干净的瓶子内,放冰箱冷藏。什么时候喝水的时候舀上两勺,用开水一冲泡就可以喝了。

        三、制作姜枣茶温馨提示
       (一)、选好大枣,制作姜枣茶,选枣也是个关键,只有用大枣才能起到暖身驱寒的作用,而且大枣要切碎,用水煮才可以把里面的营养煮出来,才能更好的发挥药效。
       (二)、姜和枣要冷水下锅,煮的时候姜和枣要冷水下锅,这样才可以把姜的味道挥发出去,喝的时候喝不出姜的味道,即使不喜欢吃姜的人,也可以喝姜枣茶的。
         四、姜枣茶的功效
         姜枣茶具有温中散寒、止呕、回阳通脉、补血正气、燥湿消炎的功效。饮用后能促使血管扩张,全身有温热感,具有强心作用。
    促进消化,增加肠蠕动,保护胃粘膜,对胃溃疡有明显抑制作用。
    姜枣利胆、镇痛、解热、抗炎、抗菌、抗流感及上呼吸道感染。对风湿性关节炎,腰肌劳损也有较强的效果。同时,适合下焦寒湿重的人喝,女性宫寒(白带多而清稀、痛经)、男性肾寒还有肠胃虚寒、慢性腹泻的人,可以常喝。特别适合在空调房间办公的人。

         五、喝茶前须知
          1、适合寒凉体质的人,就是一年四季都怕冷,手和脚摸上去是凉的,身上有些地方会容易痛,比如腿或者肚子会痛,而且是冷痛,觉得冰凉冰凉的那种。每年从立夏那一天开始,每天早上喝生姜红枣茶,一直喝到三伏的前一天。
         2、不体寒的人,如果不是虚寒的人,最好不要一年四季天天喝姜枣茶,特别是秋冬季容易上火。但在这个时节,不体寒的人也能喝。
          3、姜枣茶什么时候喝好?姜枣茶从立夏一直喝到三伏的前一天是比较好的。每一日的饮用方法,最好是上午把它喝完,不要超过中午,因为姜适合在早上吃,下午和晚上不适合喝姜茶,下午3点后喝会影响睡眠。
        还等什么,快来体验一下姜枣茶的效果吧,喝它不仅健胃、排湿,还能养血、补气把体内病气都扫光!喝到三伏天,整年都健康!



    四居堂中医馆是一家传统中医馆,擅长运用砭、针、灸、药,辩证施治。专业治疗中医儿科和中医妇科,属国家医保定点中医。针灸调理月经是本馆的特色。
    医馆官网:重庆中医.cn
    医馆电话:023-62906412 ,13896034633
    地址:重庆南岸区重庆映像B区一楼
     
    四居堂中医馆带给您和家人的不仅仅是“医术”,我们用低的成本,给您和家人更健康的未来。



     
     
给我写信| 免责声明 | 广告服务 | 版权信息 | 四居堂四居堂中医馆 | 网址:http://www.sjtzyg.com
旗下四居堂传播中心 版权所有 | 互联网中医文化传播中心: 渝ICP备15010741号-1